首页 > 经济之声
保障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的历史借鉴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admin 时间:2018-11-23 阅读:2010
 摘要:丝绸之路是一条贯穿欧亚大陆的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为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安全,汉唐两代中原王朝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包括屯垦、和亲、羁縻、朝贡、都护府等在内的畅通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构建,蕴含了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刚柔相济、恩威并施,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与精神,对于当今中国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与挑战,构建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键词:汉唐;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条贯穿亚洲、连通欧洲和北非的著名的古代陆上商贸通道。由于政治格局变化、宗教文化差异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因素,丝绸之路存在着诸多阻断交通、影响经济文化交流交融的风险和挑战。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安全,汉唐两代中原王朝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民族与外交政策,并采取了诸多重要举措,构建了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或精神,对于当今时代我们构建新时代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保障丝路畅通安全的主要政策措施

建元二年,受汉武帝派遣张骞肩负着说服大月氏国与汉朝合力抗击匈奴之使命,第一次出使西域。他路途多舛,备尝艰辛,虽未能达到出使之目的,但却开辟了连通亚欧的陆上丝绸之路,完成了凿空之旅”。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条贸易通道犹如一条纽带,把大汉、贵霜、安息、罗马这四个当时世界最文明的国度紧密连接在一起。从此,这条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叮当,各国商、使者、僧侣、学人络绎不绝,成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国际“文化运河”。

古丝绸之路开通不易,保持其畅通安全更为困难。这条贸易通道以汉朝京都长安城为东方起点,向西跨越大漠戈壁、雪域高原,经中亚、西亚至地中海,横贯欧亚大陆且至北非,绵延万余里,沿途地理环境恶劣,地缘政治复杂,宗教文化多元,容易发生利益冲突、边界争端和宗教纷争,一旦因此爆发战争,引起局势动荡,必然会对丝路畅通安全构成威胁。为了消除此类隐患和风险,汉唐两代中原王朝均依据各自面临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内外政策措施,着力构建丝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

实行屯垦政策。屯垦是中国封建王朝为治理西域、保障丝路畅通安全而实行的一项重要国策。西汉初期,匈奴时常袭扰汉朝疆界,屠杀边民,抢掠财物,对丝绸之路畅通安全构成威胁。若派兵长期驻守,军需筹措运输相当困难。汉文帝前十一年,晁错上守边劝农疏,提出屯垦戍边主张,文帝从其言元鼎六年,霍去病率汉军大败匈奴后,在河西地区驻兵屯垦。“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张掖之地名,为汉武帝所赐,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汉王朝此举的目的显而易见:既解决戍边官兵之粮饷供给,又防范匈奴卷土重来。唐代更加重视屯垦戍边,将其作为治理西域的重要方略。未强化对西域和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控制,唐王朝征发大批戍卒至西域从事屯田,并将屯垦与戍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亦兵亦农,既屯垦种田又镇守商道边关。至盛唐时期,西域屯垦大兴,“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其水陆腴瘠,播植地宜,功庸烦省,收率等咸取决焉。诸屯田役力,各有程数。屯垦戍卒平时农耕操练,战时驰骋疆场,在较好解决军队给养问题的同时,有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安全。

推行和亲政策。所谓“和亲”,是指中原汉族王朝与西域国家或部落首领以嫁娶方式结成政治联姻的行为。汉唐时期,中原汉族朝廷出于安边睦邻、保障丝绸之路贸易畅通之目的,都对西域国家和民族实行和亲政策,推行和亲外交,将皇家宗室之女嫁与这些国家和民族的首脑或首领。汉武帝时,匈奴通过其盟友乌孙,间接控制了伊犁河流域至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使丝路贸易时常受阻。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才物,故必市,乃得所欲为了畅通丝路贸易,汉王朝须与乌孙结盟,以分化和削弱匈奴势力。武帝采纳张骞“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之谏言,于汉元封三年下诏,封王室宗女刘细君为公主,远赴西域和亲厚赂乌孙”,匈奴右臂 。汉本始二年,汉王朝遣十五骑兵北渡大漠,与乌孙骑兵合围夹击匈奴匈奴大败北徙漠北,丝绸贸易遂重现往日繁荣景象。唐代以降,中原汉族朝廷又先后多次与吐谷浑、吐蕃和亲,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与松赞干布。这些和亲之举,不仅保障了已有丝路的安全畅通,而且还开辟和拓展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

建立羁縻制度。羁縻制度,是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类似于区域民族自治的一种制度。《史记》云:“羁,马络头也;縻,牛韁也,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又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从本质上说,羁縻是一种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统御之道。它在政治上严加控制之时,又在政策上予以抚慰,其特点是恩威并济,核心是“因俗而治”,即少数民族在臣服中原朝廷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民族自治权。中原朝廷尊重其民族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地方行政长官由部落首领担任,且得世袭其职。汉高祖刘邦一定天下,始行羁縻之道。“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唐武德二年,唐高祖诏曰:画野分疆,山川限其内外;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是以昔王御世,怀柔远人,义在羁縻。自此,羁縻开始成为一种制度。贞观四年,李靖率唐军出师塞北,东突厥遂被击败,其部落多来归降于唐唐太宗采纳中书令温彦博之谏言,“全其部落,得为捍蔽,又不离其土俗,因而抚之。”羁縻制度的实行,促进了西域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定和丝绸之路的畅通安全。

构建朝贡制度。所谓“朝”,即外国使者朝觐中国皇帝,反映的是宗主国与附属国间的藩属关系。所谓“贡”, 即使者向皇帝进献贡品,以体现上尊下卑之等级关系。在藩属使节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皇帝则遵循“厚往薄来”原则,对使者厚加赏赐,以彰显天朝君主“以德怀远”之胸襟。中国王朝如此这般,旨在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对藩属而言,朝贡只是一种形式。他们定期纳贡给唐朝,向中国皇帝叩首,目的是在得到皇帝丰厚赏赐的同时,取得“和中国的通商贸易权利”朝贡发轫于汉,成制于唐。甘露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击败后,左伊秩訾王计,决定称臣入朝事汉”甘露三年,“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戾绶”。盛唐时,各藩属慕唐成风,与唐朝建立朝贡关系者甚多,仅西域即有楼兰、大宛、高昌、月氏、龟兹、于阗、乌孙、薛延陀、吐谷浑等,每岁来朝者不可胜道,络绎不绝。朝廷置鸿胪寺,专司朝贡之仪,“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朝贡制度的推行,为丝路畅通及贸易繁荣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

施行都护府制度。都护府是中国封建王朝为固疆安邦所置之军事机关。都护之职,掌抚尉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汉武帝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匈奴残部远遁他处大漠以从此再王庭。西域战事平息,诸国竞相出使中原,四方商贾云集,丝绸之路一时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⑭盛况。为护卫丝路之路,神爵二年,汉宣帝决定以乌垒为治所,置西域都护府,命卫司马郑吉为都护。《汉书》云:“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东汉和帝永元三年,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贞观十四年,唐朝平定高昌国,在西州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自此,“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 ⑯,丝路贸易繁荣空前。贞观二十二年, 唐灭龟兹国后,遂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一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建置军镇,史称“安西四镇”。长安二年,武则天分拆安西都护府,另立北庭都护府,统辖西突厥故地。景云二年,复将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镇守丝绸商道。

二、丝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

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安全,汉唐两代中原王朝制定并采取的上述政策措施,在一定时期内收到了明显效果。这些政策措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且在功能上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丝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在这一体系作用下,丝路畅通安全有了保障,因而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上,屡屡呈现使者、商贾、僧侣、学者等摩肩接踵,“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同时也彰显了其内在的弥足珍贵的理念和精神。

招携以礼、怀远以德的理念和精神。“招携以礼、怀远以德”

语出《左传》,是说笼络有二心的国要用礼,安抚边远的人家须用德。是以礼制和德政安抚、怀柔边远部族与国家的一种政策主张,体现了中国儒家礼制和德政的核心理念,是该理念在中国封建王朝处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相互关系中的具体运用。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及其统治者承袭前人的思想和理念,在保障丝路畅通安全过程中,均以和亲、羁縻、赂遗等举措,安抚、怀柔、笼络西域丝绸之路沿线部族和国家。他们从历史经验中体悟到,保障丝路畅通安全,不能靠对沿线部族和国家穷兵黩武、东征西讨。武力征服只能奏效于一时,不能保持丝路长期畅通繁荣。而要达成长期畅通繁荣之目的,必须贯彻儒家明礼厚德之理念,对沿线部族与国家以德相待,用礼制和德政来加以安抚、怀柔、笼络,让他们诚心臣服和归顺中原朝廷,主动配合朝廷保持丝路安全畅通的行动。唯有如此,丝绸之路长期畅通繁荣才更有保证。汉武帝时,尽管亦曾以多种举措怀柔西域沿线部族和国家,但更多地是靠武力讨伐。唐太宗李世民曾批评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理念和精神。中国推崇中庸之道,主张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无过之亦无不及。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在儒家看来,过刚则易折,过柔则易弯;君子治国,当把握分寸、不走极端,既保持威严又施以恩惠,把刚与柔结合起来,如此方可人存政举。“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把中庸之道运用于固边安邦上。他一改汉初国力衰微时一直示弱于匈奴的做法,凭借强大军事实力对匈奴实施武力讨伐。但是,汉武帝并未一味对匈奴使强。他在对匈奴施以强大军事压力的同时,又接受其和亲请求,以期使匈奴臣属于汉,实现西域和睦安宁,维护丝路畅通繁荣。唐朝军队平定东突厥汗国后,唐太宗群臣商讨安边之策。给事中杜楚客进曰: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怀,易以威服太宗不以为然。他既在西域诸国置羁縻州,示之以恩泽怀柔,又在高昌置安西都护府,遣重兵屯垦戍边,诉诸于威力慑服。唐灭西突厥后,又置安西四镇并分设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自太宗平突厥,破薛延陀,而回纥兴焉。太宗幸灵武以降之,置州府以安之,以名爵玉帛以恩之。其义何哉?盖以狄不可尽,而以威惠羁縻之。”太宗当时晓谕中亚来使:“西突厥已降,商旅可行矣!”从此,突厥对西域安宁之威胁基本解除,丝路贸易进入繁荣时期。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理念和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中,蕴涵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主张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中华民族自古就推崇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包容、礼尚往来,崇尚“远亲不如近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国虽大,好战必亡” 等和平思想。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万国和顺,是中国人理想的天下秩序。这些理念和精神,在汉唐中原王朝处理与西域诸国关系、保持丝绸之路畅通安全方面得到了较好体现。为了保障丝路畅通安全,中原王朝以和亲、羁縻、“厚往薄来”等手段,多措并举地安抚和怀柔一些沿线国家,化解同这些国家的矛盾纠纷,增进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就其目的看,保持丝路畅通安全本身,就体现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和精神。保持丝路畅通繁荣,惠及的不只是华夏一国,而是沿线各国。从其实现该目的的路径看,和亲、羁縻、“厚往薄来”等,同样也体现了此一理念和精神。为了保持丝路畅通繁荣,汉唐中原王朝虽然都曾对威胁丝路畅通安全的匈奴和突厥分别实施武力讨伐,但其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属于伐有罪、讨不义的“善战”,出发点是为和而战、胜而后和,这是对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理念和精神的另外一种彰显。

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的理念和精神。中国儒家一贯主张忠恕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的核心是“推己及人”。其要求是:在自己有所作为的同时,也设法让人有所作为;自己不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忠恕之道,在汉唐两朝安边、保障丝路畅通安全的举措中多有体现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都是欲说服大月氏和乌孙与汉朝联手抗击匈奴。为此,无疑要同他们进行对等谈判。谈判中,既要为汉王朝利益着想,亦要顾及大月氏和乌孙的利益诉求,做到立己达人、推己及人,否则谈判便会无果而终。唐玄宗末年,吐蕃乘安史之乱控制西域,致丝路贸易“道路梗绝,往来不通” 唐德宗继位后,回纥武义成功可汗再次遣使者来请求和亲,并表示和亲后愿与唐联手共灭吐蕃。回纥可汗此言,正中德宗下怀。在德宗看来,要使回纥履行诺言,须为其做些什么。他判断,武义成功可汗一再请求和亲并许下此承诺,是想通过大唐册封,使其由政变取得的不稳固的可汗地位合法化。经斟酌再三,德宗终于恩准将咸安公主下嫁他为妻,并册封其为长寿天亲毗伽可汗。武义成功可汗感激涕零,遂上书献媚道:“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后来,回纥果真没有食言,在唐军征讨吐蕃时施以援手。

三、汉唐构建丝路畅通繁荣保障体系之理念和精神的当代启示

2013年9月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许多国家表示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保障新丝路畅通安全是前提。汉唐两代在构建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中所贯穿和体现的理念与精神,对于当前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构建新时代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管控,把保障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摆上重要位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这项大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同时也应清醒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特别是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复杂敏感,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问题相互交织,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活动猖獗,再加上一些大国间的战略博弈,使得其畅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就要保障其畅通安全。汉唐两朝的多数时期内,古丝绸之路之所以能够呈现“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是同当时中原王朝固疆安边、保障丝路畅通安全的努力分不开的。历史还表明,从东汉光武帝至汉安帝八十余年间,古丝绸之路曾三度断绝。造成其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原朝廷对丝路畅通安全重视不够,甚至放弃经营西域。这一历史教训警示我们,畅通安全是丝绸之路的生命线,没有畅通安全就没有丝路贸易兴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周边环境,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着力构建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保障体系,及时化解危及丝路畅通安全的各种风险,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安全保障。

切实强化屯垦戍边工作,充分发挥生产建设兵团对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的保障作用。新疆是陆上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交通要道,今天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新疆是否久安长治,直接关系丝绸之路的通绝与兴衰。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从汉武帝开始,中原王朝就派军队在新疆地区屯垦戍边,并将其作为安边治疆的重要方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强化边疆治理,中共中央作出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决策。六十多年来,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在治疆治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成为维护新疆发展稳定的中流砥柱和重要战略力量历史经验证明:屯垦兴,则西域安、丝路通;屯垦废,则西域乱、丝路绝。目前,新疆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要看到,宗教极端势力活动依然猖獗,分裂和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社会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屯垦戍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全面深化兵团改革,壮大兵团综合实力,优化兵团战略布局,创新屯垦戍边方式,增强屯垦戍边本领,提高维稳戍边能力,使生产建设兵团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确保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中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开创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新局面。我国西部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维护民族团结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也是丝绸之路畅通繁荣的重要保证。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的以和亲、羁縻、厚往薄来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唐代进一步确立羁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因俗而治”的羁縻府州,实行有别于中原的羁縻制度,即“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中央王朝允许其进行有限度自治,保持本民族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这与当今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颇为相似。羁縻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民族团结与融合,在保障丝路畅通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历史经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现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保障新丝绸之路畅通繁荣,同样要明礼厚德,以贯穿中华民族一家亲核心理念的政策和制度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要认真借鉴古人历史经验,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心心相印,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构建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践行亲诚惠容近睦远交理念,与沿线各国携手演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合唱。尽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但决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业。新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沿线各国共同参与;保障其畅通安全,也需要沿线各国共同努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吸引和争取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来,就要遵循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的理念,大力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坚定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进一步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帮助邻国改善和发展关系,为其建立互信和深化合作注入正能量;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努力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新丝绸之路建设给其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从而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要摒弃零和狭隘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与沿线国家一道,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现新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

强化沿线及周边安全治理,合力打击对新丝路畅通安全构成威胁的“三股势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保障新丝绸之路畅通繁荣,固然需要沿线各国善意互动、以诚相待、精诚合作,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弃武力,拒绝一切暴力。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并不太平,国内外敌对势力为阻挠新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特别是包括“东突”在内的“三股势力”,仍盘踞在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并与中东地区的极端恐怖组织相勾结,在中国境内和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暴力恐怖思想,组织策动骚乱、暴乱事件,策划实施爆炸暗杀、绑架等恐怖袭击,直接危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对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构成现实威胁。对此,务必保持高度警惕,绝不可掉以轻心要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同时,把保障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置于重要地位。对暴恐势力要敢于出手,勇于决战决胜。要坚持先发制敌、露头就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铁的手腕予以毁灭性打击。强化上合组织等多边组织框架下的反恐合作,与国际社会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一道,构建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新丝绸之路畅通安全。

注释

汉书》17《冯异传第七》《汉书·食货志下》。《唐六典》7《尚书工部》。史记》卷122《大宛列传》。《汉书》61《张骞传》《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索隐》《史记》卷25《律书》。⑧《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贞观政要·安边》。⑩郑永年:《亚洲的未来:G2还是冷战》,《联合早报》2014年5月27日。《汉书》卷94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唐六典》卷18《大理寺鸿胪寺》。《旧唐书·志》卷24《职官三》。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册府元龟》卷985《外臣部·征讨第四》。《后汉书》卷88《 西域传第七十八》。《左传·僖公七年》。《资治通鉴》卷198《唐纪十四》。论语·尧曰《旧唐书》卷195《回传纥》。《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左传·隐公六年》。《论语颜渊》《司马法·仁本第一》。《论语·里仁》。《论语·雍也》《论语·卫灵公》。《全唐文》卷464《资治通鉴》卷 233《唐纪四九》。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89页。张文香、 刘雄涛:《羁縻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视角》,《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3期。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5年3月29日。

参考文献

1〕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米增幅等.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4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崔明德.汉唐和亲史稿[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主办单位: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 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河南省经济战略学会 豫ICP备2022017640号-1 技术支持:鹏程科技

地 址:郑州市花园路28号(花园路与丰产路交叉口向南150米路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一楼) 电话:0371-55656757 55652007 65721217

Copyright 2021 HNJJZ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